首页 > 历史军事 > 夫郎家的小娇夫

明文学府(1/2)

目录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明文学府

秋收过后, 一场寒霜为今年的格外忙碌带来了句号,除了在地里还没有采摘回来的棉花,其它的农作物都已经收进了谷仓里。

“大妹子哎, 你们家地窖存多少了?”壮大婶从自家地窖里出来, 转头看见隔了半道墙的隔壁家妹子正拿着木梯出来, 那木梯短梯面宽,一看就是地窖里用的。

“已经六成了, 再往里头放些萝卜白菜,今年的冬储就够了。”努亚婶子笑得满脸都是褶子。

壮大婶索性跨过两家本就不高的围墙,来到了努亚家院里, 脸上满是调笑:“前几年我是怎么说的?只要你肯好好过日子, 这日子总会越过越红火的。你看, 好日子这不就来了?”

“还是咱们知州大人有本事, 弄出这么些好东西, 咱们几家这么大的地窖, 存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到明年五六月去, 今年冬天咱们不怕挨饿咯。”

努亚也笑,她是汉人和外族的混血, 在外族被排斥驱赶, 逃离到这个小沙村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是村里的男人救了她, 她便顺势留下来给男人做了妻,在这之前,她做梦都没想到会过上今天这样不缺粮食的日子。

“咱们赶紧把地里的棉花收了, 听官府里的告示说用棉花可以顶一部分税, 今年棉花种子好,棉朵儿又大又白, 留四五十斤给家里添置衣裳外,剩下的都顶了税去,能省不少银子。”

几人谈论着,远处的县城里师爷和几个主簿同样也在谈论这件事情。

“说是将士们过冬的衣物已经穿了四五年,得换了,所以才用棉花顶税收,也不全顶税收,最多顶个三成就到头了。”

“今年收成比往年翻了两三番,就算没了那三成税收,照样比去年的税收都多。收上来的棉花还能为边防的将士做衣裳,这是大好事。”

几个人纷纷点头,他们这个县城距离边疆最近,当然是想着边防的将士吃喝不愁,越强壮越好,这样他们的日子也过得更安稳。

师爷在一旁听着,过了半晌才叹了口气,说道:“先前知州大人就让咱们把麦稭全部留下,又派人耗费了力气从外县买了不少稭秆,现在眼看着就要落雪了,稭秆还在那儿堆着,都快放烂了,也不知大人是怎么想的。”

一主簿摇着头,面带笑意:“咱们这位大人是真有本事的,人家想的什么咱们哪里能揣测?按照大人说的去做就行了,我只知道听大人的总没错。”

顾渊这些日子一直在忙碌,各地征收上来的秋税需要他去安排,除了按规矩留出一部分用来建设肃威州之外,大部分都要上交给朝庭里去。

今年肃威州收成好,很多人的眼睛都盯着肃威,顾渊要在这般境地之下完成一些小动作,确实需要更加谨慎。

一连落了半月的寒霜,眼瞅着要下雪了,县衙里突然忙碌起来,临近沙漠的几个县城家家户户出劳动力,去沙漠边缘汇合。

人们慌了,这初秋风大的,去荒漠干什么?

只是人心惶惶敌不过县衙士兵的铁枪,人们即便不满也不敢多言。

不过也有不少人十分乐观:“咱们知州大人是好官,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不会让咱们白白去送命的,大家伙儿且把心放宽一些。”

正如这些心态乐观的人所说,衙门里把人都聚集到离沙漠最近的村子以后,发现这里已经修建了不少整齐的房子,房子十多间一排,前前后后有十几排,每排东头都是厨房,尽头是大厕所。

房子里头两排都是暖炕通铺,一个屋能睡几十个人都不带挤的。

到这时候百姓们才终于相信衙门把他们弄来这里的确是有事要做。

人群分成好几波,每一波又分成两队,第一队的人拉着麦稭在前面均匀分撒,第二队的人把撒开的麦稭用工具插进沙子里,麦稭插一半留一半,最终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麦稭格子。

这是顾渊从现代学来的防风固沙的法子,麦稭格子能有效防止沙漠向着人群聚集地推进,而麦稭风化后形成的草屑能包裹凝固沙土,使其成为更适合草木生长的土质。

知州府衙里,师爷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意:“大人,第一批棉衣已经送到了西郊大营,由他们送到边疆去用不了十天就能到。另外,咱们产的棉布在南北各地很受欢迎,就是京城和金陵难卖了些,不过也没积多少货。”

顾渊心里有底,笑道:“京城和金陵一个是如今的都城另一个曾是三朝古都,多的是世家大族富贵子弟,绫罗绸缎都穿不完,哪里会看得上棉布。”

对于顶奢人家来说,棉布到底是不如绸缎来得舒服贵气。

师爷点头:“有些可惜了,这两个城里最不缺银子。”

顾渊宽慰他:“世道一向如此,更何况卖棉布赚银子本就只是为咱们肃威的老百姓多一条赚钱的路子,也为其它地方穷苦百姓多个穿衣的选择,总归是为百姓好的事,莫要为了那点小利而失了初心。”

他虽在笑着,可那双微眯着的笑眼却夹杂了很多东西,师爷和那视线对上猛的一个机灵,半晌低下头深深的鞠了一躬:“下官知了,这就去安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