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1/2)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变化
第一条坎儿井地下水路长达一千多米, 加上半隐于地上的水渠共两千二百多米,别看这小小的两千米,沿途的百姓再也不用每日用骆驼驴子去几里之外的的水源驮水了。
这样不但能给家里省出一个精壮的劳动力和牲口, 更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在田间地里劳作, 用以增加收成。
麦子发苗的时候农人用坎儿井饮水给麦苗浇灌, 为了防止抢水的情况出现,县里特意派来官兵过来驻守在村里, 谁家先灌溉,灌溉用多长时间都是规定好的。
若是谁家不守规矩官兵就能直接禁止这家再用坎儿井,就连吃水都不行。
如此强硬的规矩之下, 坎儿井经过的地方家家户户按照各自的顺序灌溉田地, 官府还下发了防风固沙的树苗, 在田间不影响庄稼生长的地方, 通通栽上了树苗。
三月底, 有了水源灌溉的小麦开始拔高灌浆, 今年的麦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茂盛, 一眼看过去整个平原都是绿油油的望不到头,农人笑开了眼。
而庆平县, 田间除了小麦和红薯土豆之外, 还有大片绿油油的比手掌都大的叶子遮挡着藤蔓匍匐在沙土间,这里适宜的温度让寒瓜藤蔓都不需要打岔苗, 每一株藤蔓自由生长,上头结着好几个寒瓜。
如今的寒瓜尚小,不过拳头大小, 但寒瓜长势一天一个样, 要不了多久它们就能长的比人脑袋都大。蜜瓜的种植时间稍微迟一些,此时只是幼嫩的芽儿。
若有人站在高处去看, 就会发现此时的肃威州府所在的地域里,种植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不说,那绿油油的一片田野,竟然有几分广袤江南的沃土模样。
顾渊看着各地送上来的奏报还算满意,“通判大人,劳烦你传信一趟,让百姓们把今年收成的麦稭留下一部分来,本官有大用。另外,再从临近的州里收一些麦稭过来,不限数量。”
通判接了命令后离开,师爷张桐一大步而来,道:“大人,安抚司史同知大人带着人来了,说从州府到军营里的水泥路已经修好,特意来给您奏报。”
“请上来吧!”顾渊端坐其上。
就见一满脸络腮胡子身高七尺的大汉迫不及待的大步走进堂里,弯腰行了礼后急忙说道:“大人,您弄出来的那水泥路可好了,又平整又结实,往日负重要走两个时辰的路今日不到一个时辰就走完了,战马和士兵们都还没感觉到累呢。”
水泥烧制出来以后立刻就用到了通往军营的路上,毕竟边境还在打仗,粮草上有运输优势,对于在前方苦战的士兵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顾渊对此早有预料,他继续道:“水泥路的好处罗大人也看到了,本官还有一重要的事需要罗大人去办,罗大人可能办妥当?”
罗大熊拍了拍胸脯满脸肃穆:“大人请说,我就是拼着这条命也要给大人办妥了。”
安抚司史同知是正六品武官,顾渊对他这副做派已经习惯,说道:“从州府到边境运输粮草的路全部都要铺上水泥,这条路很重要,不能让寻常人知道,所以修路的人只能是军营里的人。”
“修路的人手由你调派,水泥州府会提供,至于其它则需要你自己去克服。罗大人,我如今将这份差事交于你,你可能做好?”
罗大熊咚的一声半跪在地上:“末将领命。”
与此同时,州府各地主要官道也开始铺设起了水泥路,如今算是半农闲的时候,官府出面按路段承包给各县,征用当地的劳力修路,算下来只需要多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
水泥的烧制办法顾渊没有藏着掖着,只是烧制水泥需要足够的煤炭和宽阔的场地,平常人也轻易模仿不来。故而只有府县才有能力修筑水泥厂。
除此之外顾渊还画出了两轮、三轮自行车的图纸,在能工巧匠的研究之下,两轮和三轮车也加入到了常运输的队伍当中,只是受木轮承重的原因,只能运输重量轻一些货物罢了。
修路计划如火如荼的执行了近两个月,州府和几个府县连同周围的县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走在光滑洁净的水泥路上,再也不怕马车会陷进风沙里无法行动。
四月,肃威州府发行了一版名为‘报刊’的东西,报刊五日一版,又分为‘早报’和‘晚报’,早报刊登官府事、科考事和当代大家的文章著作,晚报刊登京城各地送来邸报上的消息和州府寻常事,还有一些‘广告’。
所谓广告,就是肃威州府各大有名的商铺商行为自家店铺里的东西做说好话,打名声,让更多老百姓知道自家东西的好处前来购买。
而这报刊的总负责人没有姓名,只取了一个叫‘十四’的号名。
州府‘十二’书局里,顾渊下了值后乘着马车来接正在忙碌的苏谷:“阿谷,今日可忙完了?”
苏谷从一团笔墨香气中擡头,看到顾渊后莞尔一笑:“差不多了,只等陈家把他们的广告词拿过来刊印就好了。”
正说着就有一娇俏女子探出头来冲顾渊行了礼,对苏谷笑道:“总编大人您先回去呗,今日我和阿飞当值,剩下的交给我就行了。”
苏谷不同她客气:“那就麻烦莺莺了,明早我给你带点心过来。”
被称为‘莺莺’的女子连忙点头:“要两盒,一盒不够吃。”
苏谷笑着应下,和顾渊一起出门离开,随着马车走远,身后的匾额也显露出来,‘十二书局’四个大字烫金肃穆。
十二书局和肃威府衙有合作关系,但府衙只占三成的份例,大头上都是苏谷的。他自己开设书局,包括报刊之类的计划都是他亲自做起来的,顾渊在其中只提了一些小小的建议和启发。
目前十二书局里已经招了十三位工作人员,其中有六位是哥儿,一位是女子。这些哥儿和女子也是苏谷亲自上门三顾茅庐请来的世家大族里有真才实学的人。
原先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不肯接受苏谷的邀请,后来在苏谷的再三劝说之下,他们终于松口肯来试一试,这一试就再也没有离开。
……
昭王府里,明昭看完了管家送过来的晚报,沉思半晌后对管家说道:“去请寒叔过来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