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夫郎家的小娇夫

生病(1/2)

目录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生病

顾渊和苏谷带着青绿木头两个人驾着马车回家, 林安和仲长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留了府县,过年也不回去。林安没有主动说起原因苏谷就不问,只把家里剩下的海鲜干货留了一些给他们。

回去的路上落了厚厚一层雪, 他们计算着路程提前确定好晚上休息的地方, 休息了两个晚上第三天下午才回到黔泱县。

县衙里张主簿依旧是知道他们回来消息最早的人, 他甚至都等不到请人到衙门里去,就怀里揣着账本抱着暖手炉往苏家铺子里走。

铺子里顾渊和苏谷正在盘账, 张主簿看见他两的身影就吆喝起来:“顾兄弟苏兄弟,我不请自来了。”

上次苏谷和顾渊回来的时候发现隔壁的那家店铺空着,一问和年说是原先租铺子人家里老人去世要守孝就不租了, 又临近年关人们不想多掏两个月的租钱, 铺子便还空着。

苏谷便趁机找上了铺子的主人, 直接以略高出市场的价格把铺子买了下来。

这家铺子后面带了一个小房间, 只有六七平米的样子, 先前的店主一直当卧房用, 苏谷让人把两家铺子打通重新装修了一番后, 这间房就被改成了会客厅,需要值守的时候也能住人。

两人把张主簿请到厅里, 连茶都没上张主簿就迫不及待的掏出账本给苏谷看粉条厂今年的营收。

“粉条厂子建好后咱们第一批粉条只产了三千斤试水, 结果买的百姓很多,几乎是供不应求。后来就又抓紧时间生产了三批, 分别是八千斤,一万二千斤,一万七千斤和两万一千斤。”

张主簿越说越激动:“要不是农户家里实在没有能收的土豆了, 咱们这产量还能再多些。土豆是按一文一斤收的, 前后一共花了六百两银子,加上押送的费用共是六百二十两整。”

“还有工人们做工的费用, 每人每天二十文钱,请了一百个工人做了两月一共是一百二十两,连着买土豆的本钱加在一起是六百四十两,当然,刨除其他损耗得算六百五十两银。”

张主簿聚精会神的算着,脸上满是笑起来的褶子:“六万一千斤粉条卖了一千二百两的银子,不算建厂的花费,咱们粉条厂今年净赚五百五十两银,按照咱们定的契,分给你们五十五两银。”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大银锭子和一个小的放在桌上,苏谷这才察觉他怀里鼓鼓囊囊的根本就不是因为衣服厚,纯粹是被银锭子撑起来的。

苏谷坦然接过银子,张主簿笑意更深几分:“其实算上建粉条厂的成本,这也就只得了几十两的利,算起来是刚回本。可我还是高兴,谁家做这么大的买卖能两个月就能回本的?我这也是头一回见。”

“之前还想着生意再怎么好也得两年见收成,是我料错了,也是苏兄弟你想的点子好,也是你早一步替厂里把粉条的名声打了出去,不然生意也不可能这么顺利。还有那那些用不上的土豆渣,我按着你说的运到乡下去喂了猪三十多头,那猪吃的可香了。

“对了,那三十头猪这两天正在宰,赶明儿给你送两头胖实的过去。你不知道这猪吃土豆渣长的可快了,才养了三个多月就和一般人家五六个月的一样壮实,肉也好吃。”

苏家做的一切张主簿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明年五月,土豆收上来后咱们厂子又能开了,到时候我想和商队合作,价格低一两文也行,只要是把咱们黔泱粉条的招牌打出去……”

张主簿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自己对粉条厂的赚钱计划,苏谷和顾渊静静的听着,时不时回应几句给一些建议,他都认真的记了下来。

之后苏谷又问:“听张大哥说土豆是一文钱收来的的,这价格百姓们都肯往出卖?”

张主簿知道他想问什么,笑道:“这价钱和先前用五文钱买你家的土豆相比是低了很多,可给你们高价为的是不让你们这样心有大义的人寒心,毕竟义士手中的利益多了才会把东西献出来嘛。”

他嘿嘿笑着,像个奸商:“其实对于农户来说一文钱的价格已经很高了,一亩地按最低两千五百斤的产量来算都有二两半的银子,而他们种麦子顶多卖二两银,更别提小麦要比土豆在地里多长两个月,费的功夫也不少。”

“你放心,咱们办粉条厂真的原因也是为了造福老百姓,县太爷和我们都不会忘了这些的。”张主簿终于说累了,端起桌上温热的茶水很是满意:“大哥我以茶代酒,先敬咱们了!”

……

年前的忙碌就是盘点铺子里的账本对账,以及筹备充足的年礼年货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的年节相比于去年要更热闹一些,村里很多人家都来串门,自从他们家不算学堂的小学堂开起来后,村里时不时会有人送点心瓜果过来,这些虽然不记在账上,却也算是人情。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苏家主动给县太爷和张主簿他们送了年礼,几个有生意来往的人家也送了年礼过来。

苏谷按照各自送来年礼的分量和习俗送了回礼,又给村里人送了几颗催生出来的果树苗当回礼,村里人收到回礼很高兴,毕竟相比于普通的吃食,果树这种能荫蔽家里的作物更符合他们的心意。

更别提苏家出来的种子就没有不好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对苏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