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夫郎家的小娇夫

秀才公(1/2)

目录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秀才公

“大人, 大人…”

“主簿大人,我刚从跑腿的那里打探的消息,府县已经放榜了, 头名还是咱们县的, 你猜猜是谁?”

去城门上值守的王衙役走到半路刚好碰到了跑腿的, 将人拦下问了几句后,便立刻催着马儿往县衙里走, 竟连值守也不去了。

张主簿看了看他的神色,随即笑的脸上的褶子都起来了:“难不成是顾兄弟?”

王衙役猛的点头,伸手比划了个大拇指:“就是他, 好小子, 他又得了个头名, 这下是名副其实的小三元了。”

张主簿高兴的拍了拍掌, 说道:“这是大喜, 大喜, 我得赶紧告诉县太爷去。”然后又说:“你今日当值也小心些, 估计府县里来报信的人也快到了。”

王衙役点头:“我知了,你快去给县太爷报喜。”

两人如此高兴是有缘由的, 鄞朝建国之初为了尽快充实朝堂, 吸纳有用的良才,太祖皇帝特意立下规矩, 不论哪一州哪一县,只要文武秀才人数高于往年,官员本人年终评定便有了择优的资格。

若是出现“三元及第”“小三元”这样难得的是佳事, 不论文武, 官员年终评定便是优等,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优待。

今年他们县太爷就已经出了风头, 若再加上小三元这个名头,黔泱县怕是要在整个长宁州出名了。

鲤桥村,跑腿的人正冲着大树底下乘凉的老人们问路:“哎,老爹爹们,你们可知道顾渊家住何处?”

村长掀了掀眼皮,问来人:“府县来的?来做什么?”

‘老爹爹’是府县那边对老人的称呼 ,是‘老伯’的意思。

跑腿的挠挠头:“我是来传消息的,苏家顾渊院试里得了头名,如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秀才公了,他先前付了银子,我得给他传消息去。”

村长猛的坐起来:“此话当真?”

“那还有假?”

村长连忙叫自家的大孙子去给跑腿的领路,不一会儿村里人就都知道苏家出了一位秀才公。

顾渊接到跑腿的带来的口信还有点不相信,倒不是觉得自己没实力,只是怕万一出了差错白高兴一场。

跑腿的再三确定自己没看错,顾渊便客气的留跑腿的歇息片刻,跑腿的是个识趣的,再加上这会儿还未到中午正是赶路的时候,便说不留了要回去。

苏谷便包了大红包送走了跑腿的。

屋子里只剩下他们两个,顾渊才惊奇的问苏谷:“阿谷,这就得了头名了?”

苏谷倒比他更加沉稳,也高兴的很:“跑腿的人经常干这个,想必是不会出错的。何况相公你这么用功勤奋,得头名也不是不可能。”

顾渊想了想,说:“在藏书阁里看了那么多的考卷和公文,我觉得考上秀才应该没问题,只是没想着得了头名,这倒出乎我的意料了。”

苏谷脸上是显而易见的高兴:“相公,我让和冬去城里置办肉菜去,这么好的消息村里人知道了肯定会来贺喜,说不定县衙里也会有人来呢!”

顾渊点头:“上次师爷他们就来了,这次估计也会来,我去给和冬说让他多置办一些,厨房里也按两份席面着准备。”

正如两人想的一样,和冬赶着驴车走了不到半个时辰,村里人就热闹起来,老村长亲自带着几个族老亲自打开了祠堂,给老祖宗们上了三炷香说了这个好消息。

然后把祭祀才用得到的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拿了出来,和几个族老一起给苏家送去,说是村里的规矩,好让全村沾一沾他们的喜气。

周婶李叔婶他们先前就帮着苏家置办过宴席,现在已经熟门熟路的来到厨房里切菜备菜,有的手脚麻利的清洗着村长送过来的餐具,屋子里忙忙碌碌。

好在苏家院子大,十几张桌子也能摆开。

“要我说这苏家就是有福气的,他一来咱们村就变好了。”

“那可不是,就说他们家带来的这土豆,今年官府里派人来收,我家就赚了这么多银子。”说话的人手指比了个三。

“我家那口子伺候的精细,一共收了足足十二石,嘿嘿。”

刘元卓听着旁人的闲谈嘴角咧开笑容,他把全部的身家都投了进去种了近二十亩的土豆,这下翻了几倍不说,在家里的话语权都比以往要高很多了。

而且村长还隐约有把权力下放给他的意思,刘远卓倒不是觊觎自个父亲手里的权力,只是觉得他受到父亲的肯定罢了。

“哎,你说这顾渊今年都是头名了,那明年考举人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就考中了?”

“先前我只觉得他们家只有夫夫两个人,太过单薄了些,现在看来人家是有福气的,一个顶咱们一窝呢。”

“可不是,秀才公里的头名,明年就是举人老爷了。”

“就是不知道谁家这么没眼色,把秀才老爷送给了别人家做上门女婿,如今可不得悔的肠子都青了。”

“这有啥?人家苏谷长得好看头脑又好,铺子里的生意都是他一手操办的,人家哪里配不上秀才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