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鲤桥(1/2)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落户鲤桥
“世人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我今儿个算是见着了。”初秋的午后是个难得的闲暇时间,几个中年哥儿妇人坐在马路边上晒太阳纳鞋底,为过冬做准备。
距离苏家最近的周家大婶看着已经砌好的青砖墙不由得羡慕感慨:“这才短短几天的光景, 砖墙都砌好了。看来过不了几天就得架大梁了。”
“那是, 十几个人一天到晚不歇息的干, 可不是快的很嘛。”王家婶子也笑着接话:“今儿早上我看见苏家那哥儿和他夫婿提着肉去村长家了,想来应该要定下日子了。”
李家叔婶性格不大说话, 只笑一笑后就去做自己的事。倒是他的妯娌名唤‘金桂’的婶子是个话多的,言语间满是好奇:“这家里满打满算才三个人,你说架梁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来请咱们做帮工?”
按照鲤桥村的习俗, 盖房子基本很少请外面的泥瓦匠, 都是由村里手艺好的匠人们操持, 两三个就够了, 再加上邻里乡亲们帮衬着, 一个多月下来也都能修好。
而且到了架大梁的那天肯定要办喜事, 主家提前给亲访邻居的哥儿妇人们打好招呼, 一大早就买好肉菜做一桌不错的席面,用来招待前来贺喜的客人。
大多数时候不需要主家特意打招呼, 周围的邻居和亲戚家家户户基本都会主动来帮忙, 大人们忙自己的事,孩子们则聚在一起打打闹闹过家家, 显得十分热闹。
这时候就能看出主家在村里的地位,主家条件好、人缘好的来帮忙的亲访邻居就多,来贺喜的客人也多, 前后几天家门口都热热闹闹的, 这在村里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周婶子叹了一口气,说:“我瞧这两个年纪都轻, 怕是不知道咱们村里的这习俗,我本想提一提的,又怕不了解他们的秉性说错了话反倒惹麻烦。”
“这倒也是。”李家叔婶剪下线头,一个漂亮的虎头帽子栩栩如生:“按理来说咱们这做邻居的该主动帮衬着才是,只是一来他们家没个年纪大能说上话的,二来苏家哥儿又是个招婿的。都说上门婿家是非多,咱们也不好直接去。”
“罢了,反正也就这两日了,这些天咱们都看顾些,要是哪天架梁太清冷,咱们就一起去问问,总归日后都要在这里常住,能交好就交好吧。”周家婶子一锤定音。
古语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个出行并不方便的世界,邻居之间的联系要比隔了距离的血缘亲人更加紧密,故而才有了妇人们的这一场家常闲话。
此时的苏谷和顾渊并不知道他们的邻居已经在为他家上梁的事情担心,他们正在村长家里商议地契的事情。
原本按着地契他们屋后的那一片山头已经属于苏家,成为私人领地后便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可村里的人不知道这山已经被苏家买下,偶尔还会有人误入。
再加上已经是八月末,这几日白天的温度明显降了下来,就有不少村里人到山里砍过冬的柴火。
因为地势的缘故往年很少有人到苏家这片山头来,可这些日子苏谷和顾渊常常往山上跑,为了方便就用锄头刨了一条仅供人走的山路出来。村里人一看有了路,这块林子先前又没有被砍伐过,能砍到的柴火多,便陆续有人背着背篓来砍柴。
因为山头大林子密,顾渊和苏谷又常往铺子里跑,一开始并没有发现,还是这两天上山催生土豆的时候听到了砍树的声音这才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好在山头足够大,顾渊用来储藏土豆的窑洞很隐蔽才没有被砍树的人发现。只是以前不知道还好,如今这山头如今是他们的私有物,也不好再让村里人随意上山了。
“村长,大概就是这样。”苏谷把来由去脉说了一遍:“还要劳烦村长帮我们给村里人说一声,这林子我们暂时有用,就先不要上山了。”
村长没想到眼前这两个年轻人能悄无声息的买下这么大的山头,看来也是个家底丰厚的。他心里种种心思闪过,面上却是不显:“我知你二人的来意,这就给村里人通知下去。只是容我问一句,你们买这山头来要做什么?”
苏谷笑问:“村长是有什么要提醒我们的吗?”
村长点头:“这片山头太陡了,即便你们费工夫开了荒种庄稼,也出不了多少银子,反倒可惜了这些已经长成了的树。而且没了这些树下了大雨就麻烦了,你们好好琢磨琢磨,不要因为年纪小,吃了经验上的亏。”
这说的不就是泥石流的问题么,顾渊心里倒是对这个村长有几分敬佩了。
苏谷也明白,他拿出提前就准备好的说辞:“我和相公已经商议过了,并不把山上的树砍光,只挑几亩略平整一些种些果子树就行,村长放心。”
村长闻言便点头,只是在苏谷和顾渊准备离开的时候又问:“啥时候上梁?”
苏谷一愣,顾渊笑着接过话茬说:“听匠人们说二十八是个好日子,就定在那天了。”
村长喊来正在砍柴的大儿子说:“苏家的二十八架梁,你提早一些去帮衬着,有什么忌讳的给他们说一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